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大事。
当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工作重心调整不及时、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复工复产成效不明显等现象也不容忽视。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一是担当意识不足。当防控形势稳中向好,党中央及时作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后,一些地方反应不够迅速,思想上怕出事、怕担责,导致行动上不敢放、放不开,更有甚者,防控措施反而层层加码。二是帮扶流于形式。为鼓励扶持企业复工复产,省市县相继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而基层抓落实时,习惯于按套路操作,往往是会议传达多、细化落实少,坐等企业申报多、主动上门对接少,导致好政策仍停留在纸上。三是瞻前不顾后。在积极准备复工复产必需的人财物等内部要素的同时,没有细致深入的考虑市场行情、订单需求等外部要素,殊不知,良好的市场预期才是企业“停摆”之后顺利重启的“强心剂”,而绝不能一复了之。
笔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一如既往的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提升企业复工复产率。
一是身子“沉下去”,问题“浮起来”。要树立问题导向,第一时间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干部“一对一”驻厂服务企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摸清待复工复产企业总数,一方面,对照企业复工前必须达到的疫情防控要求,检查企业防控措施落实、防疫物资准备及体检、消毒、登记等有关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另一方面,全面摸排企业存在的员工返岗率低、资金压力大、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紧张等最紧迫的问题和困难,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提供准确参考。
二是政策“讲明白”,措施“立起来”。要树立需求导向,收集整理惠企政策“大礼包”,结合行业类别和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梳理和详细解读,为企业从中找到最适用、最有价值的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政策“干货”,促使惠企政策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要按照“一企一策”要求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尤其政策兑现部门要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要因时制宜开通网上窗口,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压缩时限,为企业抢抓时间效益,尽快实现从“逆境”进入“顺境”。
三是担子“挑在肩”,复产“快起来”。要树立效果导向,以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为己任,紧盯企业“缺项”补“增项”,主动帮助企业代办安全、环保等必备证照,及时递交各类税费减免、缓缴以及贷款展期、续贷申请,为企业协调解决用工短缺、防疫物资和原料紧张、运输不畅等各类难题,不断推进地区供应链、产业链加快恢复到原有水平,切实保障企业应复尽复,有效提升复工复产率。同时,持续发力做好复工复产“后半篇”文章,助力企业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努力把受疫情影响的损失补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