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2019年,正值全国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响水县为了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面向全县寻找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响水驻京流动党总支这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从时间到空间
响水县驻京流动党总支成立于2008,由最初的几名党员发展到现在在册党员49名,分布于北京16个行政区。十多年间,响水县驻京流动党总支服务了数千名在京的响水乡友,为他们在北京的生活、工作、创业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
在启动摄制工作之前,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响水到首都北京1600多里的空间距离,摄制团队的组建,与北京相关被拍摄人员、单位、企业的对接,都成了我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再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到北京艰苦创业的党总支第一任书记邹洪彩,与现任有着许多新思维、新想法的“85”后年轻书记邹年年,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哪些“初心”传承,“使命”担当的时空距离,有待我们深入的挖掘。
从分散到集中
如何把驻京流动党总支这个既平凡、又特殊的群体呈现在广大党员群众面前,使大家受教育、受感染,是我们一直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决定先去趟北京,跟响水驻京流动党总书记邹年年聊一聊,实地看看党总支是怎么做的。
交流时,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虽然事情很多,但是要表达的点太多、太散,深度不够。边走边聊中,我们路过北京的一座天桥,看着北京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流不息、红绿灯路口斑马线上人们匆匆的脚步、地铁上下客流,给了我们启发。
在大城市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叫“农民工”,准确地说应该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父辈们是第一代,现在像邹年年这些“80后”、“90后”正成为这个群体的主体。父辈们的嘱托,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邹年年或者说像他一样的年轻一代人“念念不忘”。
从切口到引线
万事开头难。做党员电教片也是一样,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叙事,好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挖掘闪光点,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捕捉流动党总支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与矛盾、亮点和希望,贴近党员群众真实地反映“热点”中的真谛,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启发和教育。
我们把切入点选择了党总支组织开展的留守儿童暑期安全教育活动和参观清华大学校园。每年暑期,响水老家的留守儿童们大多会被接到北京来,与父母团聚,从而结束半年的思念之苦。这是一年中一家人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也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采访中,邹年年眼睛湿润的说:“有些事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情怀的问题。以后每年我们都将举办类似活动,毕竟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那种体会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
“关注留守儿童,家人团聚”,这是大多数观众会产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也是我们这部党员电教片的引线。
从舍弃到收获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就一个“舍”与“得”就包含了无数的意义。这具有禅意的两个词,伴随着我们摄制的整个过程。《念念不忘》应该拍多长?我们考虑到当下视频的传播方式、投放平台,主要以新媒体为主,因此必须也只能“短、快、精”。
响水驻京流动党总支成立十多年来,有着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去表现,但想把这些人和事浓缩起来却相当困难,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取舍。“有一回,要下班时,下起了暴雨,一位阿姨跑回家拿了几把伞过来给我们。这件事让我念念不忘,深有感触,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感觉吧。”这是邹年年采访时的一段话。
在拍摄到邹年年为了服务社区居民,应北京菜园北里社区的邀请,主动承担社区老年主食厨房经营任务时。我们遇到了两难的选择,一个是社区居民特地题字,表扬他们物美价廉,服务群众。另一个是下雨天社区居民特地给他们送伞,这两个场景都能很好的体现群众对流动党总支工作的肯定。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我们舍去对“题字”过程的描述,选择送伞这个场景,得到的是对“念念不忘”主题的一个体现。
拍摄《念念不忘》,不仅表现的是一个群体,一个基层党组织,更多地是凝聚起党员群众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追求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