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战略。这一战略对黄圩镇龙马村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龙马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有效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党建+基层治理”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村一级基层治理事关全村的发展方向,所以龙马村把完善议事规则作为抓手,以规范村公资金使用为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选好“领头雁”,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促进基层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完善。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龙马村党支部积极参与全县村支部“星级支部”评选活动,支部班子紧抓“星级支部”创评契机,按照“立标杆、强引领,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积极打造“星级化”党支部,着力提升全村党建工作水平。
村集体经济的强弱,影响着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着村级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口碑与分量。龙马村通过大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集体发展模式。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开源”,同时强化监督机制,为村集体经济“节流”,以村级党组织为主导,农民广泛参与,共同构建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机制。
“党建+党员表率”党旗引领带动发展。龙马村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富民党建”新途径,借助党支部引领,搭建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新平台”。村党支部成员牵头组建村民合作社领导小组,镇党委、村党支部负责组织社员参加选举会议,把一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选进社管会和社监会。通过把党支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合作社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发展、党员带动群众致富、合作社牵动农户增收的新局面。去年,龙马村全村参与村民合作社选举800余人次,选出村民合作社管理委员会成员15名,村民合作社监督委员会成员12名。
被评为“2017年度黄圩镇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的张新明就是龙马村典型的带头致富党员。2012年6月,张新明从外地打工返乡就业,创办了一家浅水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浅水藕,他依托村党支部实施“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如今,张新明浅水藕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年产浅水藕达1000余吨,年销售达150余万元。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群众看党员,党员带群众,今年该合作社新吸引贫困户10户15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产业发展”强村富民乡村振兴。在龙马村农民合作社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下,党员与群众同心加油干,通过“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在合作社内营造出良好的交流学习、互助共赢氛围。龙马村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村党支部干部经常深入农户,和党员、群众商讨本村经济发展规划。大家一致认为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好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说干就干,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流转土地2000余亩,创建了“千亩生态葡萄园”产业基地和“千亩西兰花”产业基地。基地成立后,吸纳本村120多名劳动力进入基地务工或自行种植,每年他们除拿到每亩1000多元土地流转金外,在基地务工收入人均都在6000至12000元左右,自行种植人均收入在10000至18000元左右。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因此,龙马村一班人还实施了“产业链上建支部、带领群众共同富”和“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葡萄产业园和西兰花产业园分别建立了两个产业支部,带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之做大做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前,葡萄产业园和西兰花产业园年可创收1500万元,户均增收3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如今的龙马村,一个个产业项目、一条条混凝土路面、一栋栋标准厂房、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民别墅、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村积累由原先的1万元增加到1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9876元增加到14058元,迈上了强村富民的道路,这就是龙马村“党建+”模式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好见证。 |